今年以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重要會議,以及系列調研中, 對不斷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作了精心部署和安排,住建工作要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為了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階段的發展,今年召開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指出,“當前人民群眾對住房和城鄉建設的要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部署了關于“讓人民群眾住上更好的房子”和“提升住房品質”的重點工作要求,以新時代好房子作為目標指引,構建適應新階段的新發展格局。
當然,什么是好房子及其基本標準、內涵及指標體系,也引發行業內廣泛關注和討論。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劉東衛認為,新時代好房子標準構建,應以住房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事關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為根本,構建以“讓人民住上更好房子”和“提升住房品質”為核心的新一代高質量住房建設與發展模式,這既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住宅建設發展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更是廣大居住者高品質生活需求與供給的重大變革。
城鎮住宅建設的高質量可持續性發展課題
當前,我國住房建設領域正處于大量建設與存量更新并舉的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居住條件顯著改善,住房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對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住房建設不僅存在整體居住環境質量與建筑全壽命周期性能不高、建設質量通病未根治等亟待解決的現狀問題,還存在著建設能源資源消耗較高、環境影響較大、綠色低碳發展不平衡的可持續性問題。新時期,我國住房建設亟須在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同時,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宜居水平發展之間的矛盾,全面推進住宅建設向綠色、低碳、宜居的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升級,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變得更加高品質、更可持續。
以人民為中心的居住滿意度需求
和住房痛難點問題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科”)作為中央企業,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就積極投身我國住房建設與居住建筑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工程實踐和科研攻關。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住房建設由“高數量”向“高質量”轉型,實現“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邁進,中國建科在多次參與住建部、學協會相關住房調研基礎上,于2020年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覆蓋面最廣、時間跨度最長、涵蓋居住類型最多的居住滿意度調研,深入挖掘了當下住房痛點、難點問題。
中國建科與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牽頭,聯合50余家行業產學研權威機構,集結數百人研究團隊開展了《全國綠色宜居住區質量與建筑品質滿意度調查》,研究數據涵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3萬余份調研問卷,以及8個重點城市的近500戶入戶走訪記錄。本次研究從百姓的視角挖掘居住建筑的質量和品質問題,從住區質量、住房品質兩個維度,構建了15個一級指標和75個二級指標,并對居住者基本情況、家庭結構以及住房類型、面積、年代等進行了細分。同時,基于《影響住宅高品質的典型痛難點分析與技術解決方案研究報告》,通過對中國消費者協會2022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進行分析,梳理涉及“量大質低”的住房投訴60余條。聚焦居住滿意度需求,分析了住房相關痛點、難點問題。
聚焦住宅建筑全壽命周期住區質量與建筑品質的主要問題
工程質量通病問題。根據調研反饋,目前住房存在的質量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安全方面,既有住房面臨很大的主體結構安全和建筑防火安全隱患,同時設備系統安全、衛生防疫安全等問題也逐漸凸顯。質量方面,裂縫、滲漏、霉菌滋生普遍存在。長期耐久方面,圍護結構材料易脫落、結構構件與內裝部品耐久性低,影響住房外觀和內在。上述質量問題并非出現在單一環節,而是受建筑全壽命周期中各階段制約。
功能空間單一與適應性問題。單一的供給形式或空間形態無法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居住需求,導致住房一旦入住就很難隨家庭成長周期中不同需求的變化做出適應性調整。
居住性能較差問題。根據調研反饋,住房隔音和保溫隔熱效果不好、空氣和水質較差、甲醛超標等問題屬于居住滿意度較低的項,這些問題在保障性住房、公寓等類型的居住建筑中尤為突出。
維護維修落后問題。根據調研反饋,入住之后房屋需要修補的問題層出不窮,一部分問題關聯住房質量,一部分問題是由于不具有可維護更新性造成。例如,管線一旦埋入主體,檢修維修極為不便。加之,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物業管理缺失或不當的問題,老舊住房的更新改造面臨巨大困難。
住區生活環境與配套設施匱乏問題。居住者對于好房子的判斷標準有很大一部分因素與居住生活環境相關,包括對住房所在區位地段和住區環境的考慮。住房一旦遠離了教育、醫療、商業、交通等配套設施,就很難符合百姓理想居住的好房子標準。這與城市、區域規劃設計有關,也受政策和百姓根深蒂固的觀念影響。住區內停車難、配套服務設施不齊全、無障礙適老化程度低,也是人民群眾對現狀住房改善的迫切需求。
居住品質時代的國際好房子標準
及可持續住宅建設模式
隨著國外發達國家邁向住宅品質建設發展時代,為了有效應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大量生產、消耗和廢棄問題,緩解氣候變暖、資源能源枯竭等地球環境危機,世界各國都在尋求構建可持續社會的頂層設計途徑、住房建設政策與對策的同時,制定以提升可持續居住品質為目標的好房子標準。自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上針對建設廢棄物的相應對策以及削減民生部門的碳排放量等問題,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以新一代可持續住宅建設為戰略方向,全面發展了提高住宅質量和壽命、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并有利于改造再生的新技術產業。居住品質時代的國際好房子標準與建設目標具有層次性:較低層次的建設目標應該是滿足基本要求;較高層次的建設目標則是城市與環境的更高要求。其住宅建設理念與內涵通常包括兩個維度:一是“減碳”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二是“宜居”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即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全面減少環境負荷影響的同時,保障宜居品質。
長期優良住宅標準與政策制度
基于品質長久化發展方向的國際好房子標準,日本的長期優良住宅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從可持續社會發展出發,為了實現環境負荷降低、建設價值長久的高質量住宅,日本政府于2007年提出了“200年住宅”的構想。為普及20。年住宅,2009年施行《促進長期優良住宅普及的法律》,全面推行長期優良住宅(Long–life Quality Housing,LQH)建設。長期優良住宅認定標準對于新建以及既改集合住宅,設計建造的主要內容包括主體耐久、抗震性能、易于管理和更新、節能對策、居住空間、居住環境、維修計劃、靈活可變、高齡者對策。通過建設更多的長期優良住宅,從資源能源角度解決地球環境問題和健康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和居住生活的更可持續。
新時代好房子標準內涵
及指標體系構建的建議
為了推動新時代好房子的發展,應盡快構建好房子標準體系,全面提升標準水平,發揮高質量標準對住房建設的引領作用。同時,還應基于住宅建筑全壽命周期規劃設計、建材部品選用、生產建造、使用維護、改造拆除的一系列系統工程,在各階段應逐步完善監管制度、標準、技術,才能建設出綠色低碳、品質長久、環境宜居的新時代好房子。
|